【独家焦点】平菇春季管理关键技术-尊龙凯时登录

【独家焦点】平菇春季管理关键技术-尊龙凯时登录

2023-02-07 11:29:40

魏银初 班新河郜熙阳 孙联合

春季气温不稳定,忽冷忽热,各种病虫害逐渐增加,严重影响平菇的产量及品质。该时期处于秋栽平菇生长后期,菌棒内失水较多,因此要想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,应当加强科学管理。为提高平菇种植者管理水平,特提出平菇春季管理关键技术。

1.促菌袋尽快出菇。对生理成熟的菌袋或已出一茬菇且已积累足够营养适宜出菇的菌袋,应采取措施促使其尽快出菇。(1)开口。对采用平菇培养料短时杀菌技术或发酵料生产的菌袋,接种口或通风口即是出菇口;对熟料栽培的菌袋,一般采用划口方式开口,即在菌袋两端袋口的中上部位,用刀片划“一”字形出菇口。(2)搔菌。如果菌袋的菌丝过浓或菌袋形成菌皮,应对出菇口进行搔菌,一般用铁钩在出菇口部位挖直径2~3厘米、深0.5~1厘米的圆洞。(3)温差刺激。白天控制菇棚内环境温度在15~25℃,夜晚控制在5~8℃,温差刺激7~10天。(4)增湿。每天喷水2~4次,保持环境湿度在85%左右。在适宜温度下,经过5~7天,出菇口就会出现大量菇蕾堆,不同的品种菇蕾堆的颜色、密集度差异较大。菇蕾堆得到充足的空气和光线便迅速生长,颜色由深变浅,分化出菌柄和菌盖。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%,代谢活动降低,影响菇蕾生长;高于95%,空气湿度过大,增加病害发生几率。(5)增光。散射光达到500~800勒克斯。(6)通风。菌盖发育至2厘米左右时,平菇的代谢作用最强,对新鲜氧气的需求增加,此时要增加通风次数和通风时间。若通风不足,会导致菌柄长、菌盖小或不发育。一般每天通风2~3次,每次0.5~1小时。


(资料图)

2.预防气温骤变。当菇棚内的温度低于8℃时,平菇子实体发育迟缓;当菇棚内温度低于4℃以下时,平菇生长受到抑制。为了保证平菇的正常生长发育,菇棚内的温度最好控制在10~20℃。春季气温回暖,但是在早春还是会遭遇到冷空气的侵袭。因此在春季管理过程中,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,观测菇棚温度和袋温,采取措施调控菇棚温度在适宜的生长发育范围内。一般通过向棚内喷水,白天加厚棚上的覆盖物,晚上通风的方式降低棚温;采取白天卷起遮阳网等覆盖物,通过太阳直射增加棚内的温度,晚上铺开覆盖物的方式保温,防止棚温因气温骤变导致温差过大。

3.合理增湿控光。春季保持菇棚内相对湿度在85%左右较适宜,同时减少阳光直射,防止菇棚内温度骤升,形成高温高湿的环境。日常管理时,一般根据气温的变化微喷增湿,温度低时,菇棚内水分散失少,需水量减少,每天微喷1~2次即可;若喷水过多,空气相对湿度达到95%以上时,易滋生各种病虫害。

4.适时通风。低温期菇棚内通风和保温相互矛盾,温度低时平菇子实体的生长受到抑制,通风不良时病菇、畸形菇增多,因此只有保温和通风协调管理,才能保证平菇正常生长。一般情况下气温高时多通风,气温低时少通风。喷水增湿后也要及时通风,避免因菇棚高温高湿而使平菇产生黄斑病、绿霉病等。

5.及时补水。在平菇出菇期,培养料内的水分通过出菇口自然散失,同时菇体也带走大量水分,当培养料含水量低于50%时,严重影响平菇正常出菇。在平菇出菇两茬后,应当及时补充水分。生产上常用的补水方法有负压真空补水机补水法,菌袋浸泡补水法和注水针补水法。菌袋补水后的重量应达到没出菇时菌袋重量的90%左右。

6.适当催蕾。平菇菌丝生理成熟后,据品种温型不同,提供适宜的出菇温度,8~10℃的温差刺激,空气相对湿度90%~95%,经5~7天后就可以刺激出菇。现蕾后,注意不要直接向幼蕾喷水,避免造成菇蕾因缺氧而死亡。

7.防治病虫害。随着气温回升,病虫害也进入高发期,通常按照“预防为主,综合防控”的原则防控病虫害,突出绿色防控策略,优先采取栽培措施防控、物理防控和生物防控,合理使用化学防控,严禁滥用农药,谨慎使用农药,确保生态安全和食品质量安全。温度较高时,应对大棚采取昼盖夜开方式,降低棚温,控制菇棚湿度不超过85%,每次喷水后加强通风,防止子实体表面长时间处于水浸状态。如有病菇,及时清除,妥善处理料面,防止病菌扩散蔓延。在出菇间隙,使用生物农药苏芸金杆菌(bt 杀虫剂)、苦参碱、印楝素等生物制剂喷雾杀死或者抑制螨类、线虫、跳虫、菌蛆等,喷施生物制剂后应及时通风降湿。

8.科学采收。当平菇子实体生长至七八分熟,孢子尚未弹射时,即可采收。采收时用手按住菇丛基部,轻轻旋钮即可采下,采收后需将袋口残留的菇根、死根等清除干净。

(作者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驻马店综合试验站团队、河南省科技特派员、市农科院园艺所食用菌团队

关键词: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