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27日,市场监管总局就《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(征求意见稿)》公开征求意见。指南指出,将依法整治各类医疗美容广告乱象,着力解决危害性大、群众反映集中的问题。
一个多月前,在教培行业受到“双减政策”严格监管之时,就有传言医美行业也将迎来监管风暴,现在“靴子”终于落地。除此之外,国家网信办自8月27日起开展清朗·商业网站平台和“自媒体”违规采编发布财经类信息专项整治,将封禁关停一批充当“黑嘴”、敲诈勒索、社会反映强烈的“自媒体”账号。
上述乱象都是靠“贩卖焦虑”赚钱,当然,它们真正受到严格监管还是因为是有真凭实据的违规行为,比如虚假宣传、非法行医、哄抬价格、敲诈勒索等等,但“贩卖焦虑”是它们最好使的“饵料”。
把视线放得更广一些,就会发现近来发展理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。比如,娱乐行业及饭圈文化近期受到严格整治;前段时间人社部等八部门发布指导意见,首次明确将所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纳入劳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范围;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的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,聚焦于扰乱市场秩序、侵害用户权益、威胁数据安全等问题。
虽然这些行业各不相同,但监管导向存在非常明显的共性:无论什么行业,如果其发展壮大没有给经济带来增量价值,也没有真正提升消费者和社会福祉,而是通过制造“内卷”、贩卖“焦虑”去赚钱,那么就不会受到鼓励,甚至迎来更严格的监管。
还有些行业,赚得多未必完全是靠真本事,而是将成本转嫁给了社会。以网约车司机、快递员、外卖配送员为代表的广大新就业群体,无法获得工伤保险、失业保险等制度保障,平台却由此“省”下了人力成本负担;还有些平台有违公平原则,通过烧钱抢占市场、收购或并购对手形成垄断而“躺赢”。
中国正朝着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,努力把“蛋糕”做得更大,才能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。如果放任那些唯利是图而大大增加社会治理成本的行业,就会影响市场资源流向更合乎发展逻辑与社会进步的行业。这个发展理念在近期监管风暴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,读懂它才能与时代同行并迎来自身的机会。
关键词: